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>>專題專欄>>往期專欄>> 正文

專題專欄

【讀書與思考】于都河畔的沉思

來源:本站原創 作者:張東岳 瀏覽次數: 2020-08-03

在建黨99周年之際,我有幸參加集團黨委在于都縣組織開展的 “重走長征路” 主題黨日活動。大家穿好紅軍服,戴上紅軍帽,向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地紀念碑敬獻花籃,靜默追思,深切緬懷先烈。

貢水河畔,微風輕拂、滿目青翠,長征渡口靜靜佇立于江畔。我默默地行走在當年紅軍渡河的渡口,聽著《十送紅軍》的歌曲,忽然想起《長征》的電視連續劇,滾燙的眼淚潸然而下,頓覺淚眼模糊。眼前浮現出毛澤東同志帶領紅軍戰士和于都人民一起架浮橋的情景:于都人民將家中所有的門板、木料,甚至準備做屋的房梁、老人的壽棺等一切可用的木材都捐獻出來架浮橋。是他們用800多條大小船只在于都河60里長的河段上架起了5座400多米長的浮橋,將8.6萬余名紅軍將士從這些浮橋上送上了二萬五千里長征。遙想當年的那些日日夜夜里,于都河兩岸擴紅參軍、借谷征糧、捐船送木、鋪路架橋、安置傷員,兩岸脫谷和舂米聲終日不絕,為了支援中央紅軍長征,在出發前的兩次突擊擴紅中,23300名于都兒女參加了紅軍;6000多名紅軍傷員被于都老百姓安置在自己家里;長征前,為紅軍籌糧79390石,這相當于當時于都百姓三年的口糧??!長征出發時,每一位紅軍戰士的行裝里都多了兩雙草鞋,那是于都百姓連夜為紅軍編織的。這些戰火彌漫的往事訴說著紅軍與人民的魚水情深。是啊,我們的黨,我們的紅軍來自于人民,植根于人民,永遠和人民守望相助,共克時艱,孕育了堅忍不拔、自強不息,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。

我們不會忘記,一年前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于都河畔,在紀念碑前,凝望碑文、凝神靜立,傾聽歷史的回響,追尋紅色的記憶,殷殷囑托贛南蘇區黨員干部要牢記使命,不忘初心,著力解決好“兩不愁三保障”突出問題,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生活。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地紀念園大屏幕上,習近平總書記對蘇區人民的音容笑貌,對黨員干部的敦敦教誨不斷在循壞播放,讓我市的黨員干部遵循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篤定前行,讓總書記對蘇區人民的關懷關愛流入到每個人的心田。

習總書記號召我們要貫徹落實好新發展理念,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。如今,一張張“成績單”,呈現贛南革命老區這一年多來發展的速度和質量,也詮釋著新發展理念的內涵——

看速度:2019年,贛州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,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居全省“第一方陣”。

看質量:轉方式、調結構,讓贛南發展內質躍升。實施“兩城兩谷兩帶”項目227個、總投資2413.7億元。南康家具產業產值突破1800億元,品牌價值躍居全國家具行業之首;稀土鎢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入選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;紡織服裝產業產值突破700億元,于都被授予“中國品牌服裝制造名城”。

看民生:贛州貧困縣全部消除,貧困人口悉數脫貧。省市91件民生實事年度計劃全面完成。公辦幼兒園建成119所,建成投用城鄉學校30所;全民醫保制度基本建立。新增城鄉養老服務設施974個,城市棚戶區改造新開工1.62萬套,基本建成1.57萬套;解決老百姓急難事、麻煩事、煩心事714件。

看今朝,一座座大橋凌空飛渡,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,高速公路穿越紅軍長征小道,高速列車從贛南的崇山峻嶺間呼嘯而過,如詩如畫的新農村處處展現出蓬勃生機……一座座宜業宜居、產城融合的現代化城市正在贛南大地崛起。

看未來,一個發展更高質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可持續的贛南蘇區清晰可見。贛南人民帶著滿滿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昂首闊步奔向全面小康。